湖南法治报讯(通讯员 喻建兵 张嘉洋)
每年的3月24日是世界防治结核病日。结核病是由结核分枝杆菌引起的一种慢性感染性疾病,可累及全身多个脏器,最常侵犯的部位是肺部,称为肺结核。历史上,结核病曾与天花、鼠疫和霍乱等传染病一样在全世界范围内广为流行,其传染性极强,会通过咳嗽等方式进行传播,影响正常生活、工作和社交,有可能诱发其它并发症,甚至危及生命。
在津市监狱罪犯总医院,有一个并不被外界所熟知的“结核病防治监区”,这里是自2002年起湖南省唯一一个负责集中收治、关押全省各监狱男性结核病犯的监区。这里的警察们身处比艾滋病病毒感染几率还要高的工作环境里,和特殊的罪犯几乎“零接触”,帮助他们与病魔抗争,改造人生。
干警随时待命
该监区自正式成立以来,已收治病犯200余名。监区干警克服警力不足、传染病职业暴露风险等困难,始终胸怀“国之大者”,潜心淬炼仁心医术,把从严管理、爱心关怀洒在管理、教育、治疗病犯的路上,践行着生命与灵魂的双重救赎。
结核病防治监区的病犯来自全省各监狱,多为年龄偏大、体质虚弱、基础病多且伴有多种并发症的罪犯,病情结构复杂,管理难度大,给监管与医疗工作带来极大挑战。而作为“全省唯一”,在改造结核病罪犯方面,监区几乎没有任何借鉴经验,只能摸着石子过河,不断探索、不断总结。
“我们要牢固树立稳定压倒一切的思想”。这是结核病防治监区监区长谢胜最常挂在嘴边的话。监区把监管核心制度落实、罪犯教育改造、病犯医疗救治作为“第一抓手”。日常严格落实警察全程直接管理制度、互监组制度、夜间值守制度等核心制度。除每周教育日外,还分阶段开展了行为养成、文体比赛、队列训练等活动,坚持警察谈心谈话“包管包教”,对顽固分子进行重点教育转化。
开展日常训练
同时,监区结合结核病防治工作实际,对每月新收罪犯进行全身体检,细问病史,会诊研判,确定诊疗方案,探索制定了结核病犯日常管理、医疗保障、就诊流程、服药工作、配套饮食等16项管理制度,建立了疑难重症犯救治、转诊等联动协作机制。采用“WHO”标准化疗方案,严格按三级管理制度,“DOTS”全程督导落实服药管理,为实现监管“零事故”再上多一道“保险”。
结核病犯相较于普通罪犯而言,心灵脆弱、自卑心强,总觉得别人看不起自己,遇到问题易钻牛角尖,产生极端心理。部分病犯对治病缺乏信心,常出现拒绝治疗的情况,这不仅使监区医疗工作面对很大压力,也存在着极大安全隐患。
“我们的改造工作是身体与精神的双重救赎,这离不开心与心的沟通和人与人的真诚交流”。已经在结核病防治监区扎根了7年的教导员庞淋说道。工作中,监区的警察们也确实是这样做的。在执法与诊疗中,监区警察不仅不会躲避与病犯的正常交流,甚至有时面对面与未佩戴口罩的病犯进行谈心谈话,只是为了减少一些“距离感”,使病犯感到被尊重。
很多病犯刑期长,思想悲观,监区会定期组织开展活动,小到一次书画兴趣比赛,大到社会帮扶帮教活动,都只为让罪犯感受到社会家庭的关怀,在各类兴趣活动中增强自身修养,从而激发改造热情。仅2022年,监区就组织开展了“庆春节•迎新生”、“感恩共产党•幸福在中秋”、“喜迎二十大•开启新征程”等多个主题文体活动。今年也陆续开展了“学雷锋”、“一区一品牌”太极拳活动等,这都对病犯建立改造信心和勇气有很大帮助。
开展知识讲座
每半月血常规检查,每月肝功能检查,服药2个月、5个月、6个月、8个月各查晨痰,服药强化期和疗程完成时复查X线胸片……结核病防治监区自2017年以来已成功改造救治出院1400多名结核病犯,结核病犯初治痰阳转阴率稳定在95%以上,复治痰阳转阴率稳定在90%以上,均超世界卫生组织规定的集中治疗标准。
这是一组沉甸甸是数字,凝聚着监区每一名警察与医护人员的心血与汗水,是年轻警察第一次不佩戴口罩与病犯谈心谈话时的恐惧,是与罪犯发生争执对方将“口水唾沫”作为“武器”威胁时的哭笑不得,是被周边朋友知道工作实情后而“敬而远之”的难过,又或者是收到出监罪犯寄来感谢信时的欣喜与成就感,更是他们在这高墙内严格执法、无私奉献的无数个日日夜夜……
教育改造好一名罪犯,不仅是挽救一个人,也是挽救一个家庭,更是对社会和谐稳定的贡献。津市监狱结核病防治监区将继续聚焦主责主业,在“医人”与“医心”上下更多功夫,立足本职谋作为、热血奋发谱新篇,为监管安全稳定作出更多贡献。
一审:周芝华
二审:伏志勇
三审:万朝晖
责编:周萌
来源:湖南法治报